時至年底,2018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重點、特點、亮點及動態趨勢是業界非常關心的問題,現討論如下。
一、2017年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基本結構
2016年年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通過媒體發布了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預測為70萬輛目標,到了10月黨的19大會議期間,工信部負責人回答提問時說,預計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比去年增加30%。
筆者進行了演算:
1.按工信部負責人回答,即比去年增加30%的說法,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在65萬輛左右。(筆者理解,這個是最低的數據)。
2.按11月份上旬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結合往年經驗,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可以實現70萬輛的目標。
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為70萬輛的基本結構:
①全年新能源乘用車產銷量為55萬輛左右;
②全年新能源客車產銷量為10萬輛左右;
③全年新能源城市物流電動車產銷量為5萬輛左右。
新能源乘用車已經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絕對主流,商業車,其中新能源客車產銷量與去年基本持平,新能源城市物流電動車產銷量稍有一點增長。
二、2017年初70萬輛計劃目標完成歷程
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2年至2016年實現大幅增長,銷量分別為1.2萬輛、1.76萬輛、7.47萬輛和33.1萬輛,50.7萬輛,5年內銷量增幅達41倍。到2017年10月份,產銷分別完成51.7萬和49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45.7%和45.4%。這個目標的實現分為兩個階段。
1.以半年政策密集的調整,市場出貨量較少
以下政策密集的調整,企業和市場消化花費半年多的時間。
①2016年12月30日,四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其中對產品技術做了嚴格要求,嚴防騙補。通知要求,“非個人用戶購買的新能源汽車申請補貼,累計行駛里程須達到3萬公里(作業類專用車除外),補貼標準和技術要求按照車輛獲得行駛證年度執行。”根據這份文件,2017年1月1日以后的新能源汽車,非個人用戶需滿足3萬公里行駛要求。(注意:按照車輛獲得行駛證年度執行)
②2016年12月30日,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發布了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申報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通知指出,2016年發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1至5批需重新核定。
③2017年3月22日,四部委印發《關于開展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清算工作的通知》(財辦建【2017】20號),其中要求“非個人用戶購買的新能源汽車申請補貼,累計行駛里程須達到3萬公里(作業類專用車除外)。目前行駛里程尚不達標的新能源汽車,應在達標后申請補貼,補貼標準和技術要求按照獲得行駛證年度執行。(注意:”2016年度的新能源汽車,非個人用戶需滿足3萬公里行駛要求“。
④2017年5月23日,四部委印發《關于報送2015年度新能源汽車閑置車輛情況的通知》。“對于車輛符合出廠標準,但出售對象是關聯企業而非終端用戶且車輛閑置、提前謀取補助企業的相關車輛,收回已撥付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待車輛銷售給終端用戶并實際運行使用后,再按實際交付并運行使用年度的補助標準申報清算。”(注意:如果2015年被認定為閑置的車輛于2016年度銷售給終端用戶并實際運行。)
2.政策調整對新能源商業車影響較大,尤其是對城市物流電動車
今年1-2月,由于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調整,造成一時間沒有符合補貼政策的車可賣的局面,對201新能源汽車的開局造成不利影響。其中最大影響因素是“2017年1月1日以后的新能源汽車,非個人用戶需滿足3萬公里行駛要求”。受影響分為三塊:
①最大是新能源城市物流電動車。目前基本是團體用戶,如何完成“3萬公里行駛要求”,對集團用戶而言,想不出可行的措施來;
②對新能源客車尤其是新能源公交車基本上沒有什么影響, 市場出貨基本在下半年;
③對新能源乘用車上半年出貨有一定影響,下半年恢復正常。
去年年底,筆者預測過城市物流電動車全年市場出貨量會超15萬輛。這個預測是基于這個車技術條件和市場接受度而言的,不想到政策會規定“3萬公里行駛要求”。可以說2017年這個車能保持與2016年出貨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
三、2018年補貼政策趨于穩定,新能源汽車會加快發展
1.補貼政策趨于穩定,正激勵信號強烈
2018國補標準與2017年保持一樣,補貼退坡20%時間節點是2019年。這是既定政策。但是網上有不少權威人士在討論,建議這個政策要不要調整一下,主要理由是補貼退坡20%時間節點提到2018年。根據政策制定流程和時間周期,筆者的基本判斷是,“補貼退坡20%時間節點是2019年”的政策不會提前。基本理由如下:
①建議補貼退坡20%時間節點提前的理由不成立。專家們的建議理由是:由于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超出主管部門預期,造成補貼金額會超出預算,建議主管部門有加大退坡比例等。
筆者認為:“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超出主管部門預期”的說法不成立。目前的發展速度完全在主管部門可控范圍內。新能源發展目標2020年是200萬輛,保有量是500萬輛,而2017年全年產銷量上限在70萬輛上限,保有量在170萬輛。如果2018年能實現產銷量100萬輛,最多的150萬輛, 都在主管部門既定目標之內。
②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是國務院級別的政策,是有4個以上國務院部委單位聯合會簽的。目前已經是2017年11月份了,目前還處于專家建議政策調整階段,對專家的建議還要進行論證階段,論證周期最短得3月個以上。政策調整有一個立項論證、調研、討論、會簽、報批等過程,沒有一年時間很難完成。
③黨19大以后到明年3月份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國務院各部門的中心任務是學習19大報告和精神。各部門領導處于換屆期,老領導商議既定政策調整的可能性不大。
2.雙積分政策逐步細分,推動新能源乘用車車加速發展
2017年11月3日, 工信部發布了《關于2016年度、2017年度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是對2017年9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發布的《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的細化,其目的是為提升乘用車節能水平,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建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長效機制。通知要求對乘用車企業2016年度、2017年度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車積分實施核算,2016年度、2017年度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負積分不能抵償歸零,將導致超標燃油車的生產和新品投放受阻,進而推動我國新能源乘用車車加速發展。
3.新能源汽車備案將取消,地方保護有望落幕
2017年10月26日,發改委發布“關于印發《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細則(暫行)》的通知”,標志。通知指出,不得設置不合理和歧視性的準入和退出條件,其中包括沒有法律法規依據或者國務院規定,以備案、登記、注冊、名錄、年檢、監制、認定、認證、審定、指定、配號、換證、要求設立分支機構等形式,設定或者變相設定市場準入障礙。目前各地都在學習19大的報告,強調中央政策權威性,如果地方政府堅持新能源汽車備案做法,與19大精神不符。
四、2018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重點、特點、亮點
1.2018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重點
2018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重點是乘用車。中國政府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心已經由公共領域用車如公交車等,轉轉移到向個人消費的乘用車市場。根據乘聯會的分析報告,2017年10月純電動中的A00級電動車有3.43萬臺,同比增210%,占乘用車65%份額,仍是最大的市場。
乘聯會2017年11月報告
2018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重點,筆者觀點是:
①A00級純電動乘用車仍然2018是市場重點,目前品質明顯提升,性價比有一定競爭力,A級車市場除了限購市場以外,基本是在出租業推廣應用。C級純電動乘用車,自主品牌還不會出現,合資品牌市場上量很少。
②新能源公交車不會有太高的市場增長,保持在2017年水平上,插電混動公交車比例越來越少,純電快充公交車成基本趨勢。全國公交車總規模基本保持平穩,主要理由是,許多城市在發展輕軌和地鐵和有軌電車。
③城市物流電動車,因為“3萬公里行駛要求”,市場擴容可能性不大。有實力的公司批量采購城市物流電動車資金壓力太大。希望“3萬公里行駛要求”調整,與國補調整建議一樣,沒有可能性。個人采購這個車的可能性更小。筆者認為,2018年基本上保持在2017年的水平就很不錯了。
2.2018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特點
目前車型目錄資源比較豐富,產品公告及補貼申報已經趨于常態。2018年新能源汽車總的市場是低開后高。月度出貨趨勢與傳統車出貨趨勢會基本一致。新能源公交車出貨上量仍然是下半年以后,主要集中在9月份以后。新能源汽車純電動車是越來越多,插電混動車是越來越少,氫燃料汽車(主要是公交車),2018年處于示范驗證階段。氫燃料電池電堆的關鍵材料,技術上沒有突破。
3.2018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亮點
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是純電驅動,目前不能說技術上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其產業是世界最大的。如果純電動汽車在中國沖到了年產銷量100萬輛大關。可以說,這條技術路線基本成功。2018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亮點:
①智能網聯公交車示范開線。第一條估計在深圳開通。智能網聯技術沒有太難的地方,主要技術集成和工程化工作量比較大,成本較高,智能網聯公交車示范開線,與5G通信技術對接,已經是時機了。
②氫能公交車在一線城市開通。目前在廣東的地級城市已經開通了氫能公交車線路。但是影響力不大。如果在一線城市開通,一定是2018年新能源汽車一個亮點。估計有一定難度,目前氫燃料電池電堆的關鍵材料都是進口的。
4.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趨勢
2018年新能源汽車總的目標會超過100萬輛。絕對主力純電動乘用車,A00、A0、A級依次挑起市場主力重擔。在經濟新常態、深化供給側改革中,客車企業轉型升級是唯一選擇,客車尤其是公交車發展純電動化、輕量化、智能網聯化,城市物流電動車,已經進入動力電池與車身機構一體化階段,如果城市物流電動車技術水平再有一個提升,2020年年產銷量會在100萬輛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