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杭州市科學技術協會、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共同承辦,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支持的首屆“中國低碳城市發展論壇”在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舉行。
本次論壇云集氣候、能源、生態、經濟、公共政策、技術應用等領域的權威院士專家和業界代表,與會嘉賓圍繞氣候變化、能源綠色轉型、技術創新等主題進行了演講,共議低碳城市建設與“雙碳”目標實現的杭州經驗和中國道路。
杜祥琬:節能提效是我國能源戰略之首
在首屆中國低碳城市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主席杜祥琬在主題演講中表示,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這是能源革命的兩個里程碑。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必須節能提效,這也是我國能源戰略之首。
“節能提效是中國能源戰略之首,是保障國家能源供需安全、環境安全的要素。在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下,節能提效也是減排的主力。”杜祥琬說道。
他表示,實現碳達峰的基本路徑之一,是在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同時進一步降低碳強度,即創造單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據他援引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的能源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OECD(經合組織)國家的2.7倍。降低碳強度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等方面下功夫。
另一條基本路徑是優化能源結構。杜祥琬強調,對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需要重新認識,在 “富煤、缺油、少氣”的固有條件下,中國還具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稟賦。目前我國已開發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十分之一,豐富的可再生能源構成了能源轉型的堅實基礎。他以蘭考為例介紹稱,經過幾年的能源革命,蘭考已從主要依靠外來燃煤發電供電,轉變為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等解決用電,實現了百分之百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證明能源轉型與能源安全是并行不悖的。
“碳達峰、碳中和是能源革命的兩個里程碑,是順應綠色發展的時代潮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杜祥琬表示,同時,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長達幾十年的科學的轉型過程,呼吁深度的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金融支持企業的參與;政策要把握好節奏,積極穩妥,一方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又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落后和無效投資。就像中央強調的要先立后破,把好事辦好,新房子沒有蓋好之前不要拆老房子。
王金南: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和技術創新已是實現全球溫控的核心措施
在本次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聯席主席王金南發表主題為“碳中和目標下的投資成本與技術展望”的演講。他表示,全球氣候變化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失,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和技術創新已成為緩解氣候變化影響、實現全球溫控的核心措施。
“氣候變化治理將引發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變革,并促進綠色低碳產業及技術投資的快速增長,預計2020-2050年,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投資將超過130萬億美元。”王金南稱,中國既是目前排放大國,也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受害國。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是國際上排放壓力最大、綜合降幅最快、轉型任務最重、投入成本最高的復雜系統工程,預計到2050年中國以能源綠色轉型的投資將超過150萬億元。
談到碳中和技術和產業的展望時,他表示,電氣化與智慧電網、光伏風能發電、氫能、工業零碳技術、CCUS等技術,將成為全球及中國實現碳中和的優先發展力。這些領域的投資預計將在全球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總投資的70%以上。
“到2060年,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電氣化、CCUS和氫能等技術措施將成為重點的發展方向,這些都是各國碳中和領域的技術方向。”王金南進一步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對目前已有的300多種碳中和目標下的綠色低碳技術進行了研究,從技術成本來看,電力行業具有最低的單位減排成本;工業部門第二,工業減排成本大概400多元;CCUS目前的單位減碳成本在500元左右。
趙天壽:長時儲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技術
11月19日,在首屆中國低碳城市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成員趙天壽在以《面向碳中和的儲能技術》為題作主旨演講時表示,長時儲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技術。
趙天壽稱,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規模化、長時、安全、無地域限制的儲能技術,當前的技術各有各的優勢,也有不同的局限性,我們需要克服局限性,研發變革性儲能技術。
他進一步表示,從實踐上來說,將來要建立新型的電力系統,需要各種儲能技術,從實踐上是分秒級的、小時級的,還有天、月甚至年的長時儲能。目前來說,對分秒級調頻的儲能技術基本上能夠滿足要求,對移動的儲能也基本上能滿足要求,中長時的儲能技術還存在一些缺口技術及安全性問題。
“特別要指出的是,將來實現碳中和,需要可再生能源作為主導的能源體系,儲能技術是新能源規模化發展的重要配套基礎設施,且這種儲能裝備必須是長時的,目前來說這個缺口非常大,長時儲能是我們實現雙碳目標、特別是碳中和目標最關鍵的技術,需要進一步發展。”
沈滿洪: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的主動選擇
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浙江農林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沈滿洪以《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為題,圍繞“積極”“穩妥”兩個關鍵詞,回答“怎么準確理解”“怎么統籌兼顧”“怎么創新驅動”三個問題。他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的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選擇,中國不僅要履行“雙碳”目標的承諾,而且要在國際的氣候治理當中發揮引領的作用。在目標推進過程中,要堅持五個統籌兼顧,一是要統籌兼顧碳達峰碳中和與經濟發展目標,二是要統籌兼顧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三要統籌兼顧碳減排與增碳匯,四要統籌兼顧改善能源結構與提升能源效率,五要統籌兼顧生態碳匯和工程碳匯。沈院長還強調了創新驅動的重要性,提出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協同,工業化、綠色化、低碳化“三化并舉”,加強整體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從而實現“雙碳”目標。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 程維妙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王雨晨
編輯 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