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雖然在國內如火如荼,但卻未能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企業,也缺少明星車型和國際知名品牌。新能源汽車站在創業圈、科技圈的C位已經很久了。本以為“老牌明星”特斯拉和國內“當紅一線”造車新勢力的拉鋸戰還會持續很久,沒想到任何圈子里,都永遠不缺后來者,故事要從海外講起。
11月10日,電動皮卡公司Rivian上市。隨后該公司股價接連上漲,僅僅用了3天就接連“扳倒”了百年主流車企福特、通用,并最終趕超全球第一大商用車制造商德國戴姆勒,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制造商。
最有趣的是,該公司有三個「特點」:
第一,它幾乎沒有任何收入;
第二,它目前只交付了156輛車,而且這些人都是員工;
第三,這家公司還遠不具備大規模生產的能力,必須擴建和新建更多工廠,美國與歐洲建廠計劃也都成現在它招股書里。
遙想起特斯拉剛剛上市時,市值可是僅有20億美元!
馬斯克也在Twitter上回答網友針對Rivian的提問時,隱晦表達了對Rivian發展前景不太樂觀看法,緣由便是「他們未實現規模化量產和收支平衡,這才是真正的考驗」。
細想一下倒也不是完全不合理,畢竟當你在資本市場講一個新故事的時候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當你在資本市場講復制一個成功的案例時,投資者反而覺得“小伙兒,有前途!”
01、在國內也是一樣,想要復制故事的人并不在少數。
首先是360正式作為第二大股東的哪吒汽車。從交付數量上來看,被稱為國內“造車新勢力”的小鵬、理想、蔚來10月分別交付了10,138輛、7649輛、3,667輛。
而哪吒汽車10月交付了8107輛,在造車新勢力中排第二、同比增長294%、連續9個月打破交付記錄!與此同時,2021年1至10月哪吒汽車累計交付量為49534輛,同比增長398%,哪吒汽車累計交付量達到了75837輛,逼近理想的總交付量。
然后是小米、格力這些剛剛入局的跨界造車者。9月初,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通過微博宣布,小米汽車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工商注冊,總部落戶北京經濟開發區,同時曬出與初創成員的合影。
而據其10月18日在投資者日上的透露,小米汽車共收到2萬多份簡歷,到崗研發團隊453人;小米汽車預計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
8月31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公司通過司法拍賣公開競拍方式,以18.28億元競得銀隆新能源3.36億股,將成為其控股股東。
11月9日,原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名稱正式變更為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顯示,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2月,注冊資本約11億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賴信華,經營范圍含新能源相關領域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鋰離子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生產、銷售等。
最后是造新能源汽車的老牌車企。10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15的車型中,第一名為以低價殺出重圍的宏光mini,第二名為比亞的的秦PLUS DM-i,第三名是特斯拉Model Y。
與此同時,前15名新能源暢銷車排名中比亞的共占了6款車型。而“造車明星”理想、蔚來、小鵬三家車企蔚來沒有1款車進入10月暢銷前15新能源車排名,理想ONE和小鵬P7分別以7649輛和6044輛進入前15暢銷車排名。
02、老牌車企實力依舊,不容小覷
不過,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同時,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車窗口期正在收縮。
1至10月,汽車產銷分別為2058.7萬輛和2097萬輛,同比增長5.4%和6.4%。
其中,新能源汽車的表現尤為搶眼,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39.7萬輛和38.3萬輛,環比增長12.5%和7.2%,同比增長均約為1.3倍,創歷史新高。
另一方面從乘聯會數據來看,全國新能源滲透率,從1%漲到5%用了近四年時間,從5%漲到20%左右只用了9個月時間。
在快速增長的數據背后離不開產業內功不斷精進。
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強勢、技術弱勢的局面得到顯著改變,建立了上下游貫通的完整產業體系,突破了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技術。其中,動力電池技術全球領先。
智慧芽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申請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車專利總申請量的66.79%,中國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技術來源國之一。
03、另一方面 我國新能源車行業也存在不小的問題
比如產能過剩:據賽迪研究院統計,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總產能已達2669萬輛,而當年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僅約136.7萬輛,產能利用率僅為5.1%。
再比如公司“小”、“散”:工商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企業有479家,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業,其中注冊資本超過4億元的大型企業僅占14.6%,注冊資本小于4000萬元的小型企業則占41.3%。
同時,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雖然在國內如火如荼,但卻未能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企業,也缺少明星車型和國際知名品牌。
在全球減碳、電動化提速的大背景下,跨國汽車巨頭開始“真刀真槍”的殺入新能源賽道:大眾汽車加速推進電動化產品的落地;打造“最綠色電動汽車”成為寶馬未來核心的發展方向;
奔馳計劃從2025年起所有新發布的車型架構均為純電平臺;上汽通用到2025年將推出10款以上基于Ultium平臺的國產新能源車型。
舊的造車新勢力是否有足夠的機會去實現“換道超車”的遠大抱負?老牌車企在前仆后繼的跨界新勢力沖擊下能否繼續保持優勢?這些問題都只能留給時間去驗證。
當然,除了這些,殺入造車戰場的還有不少積極跨界的房地產企業,不過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